- 社会发展
-
谢桂华:“农转非”之后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研究
时间:2014-12-29 作者:谢桂华 来源:《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1期 查看:115 评论:0摘要:利用CGSS2008、2010和2011年的数据,本文将目前城镇劳动力市场中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分为两个群体:经历了从农业户籍到非农户籍转换(农转非)的群体和未经历农转非的群体(出生时即为城镇户籍),并比较了这两个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农转非群体,农转非群体无论是在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还是在拥有管理技术类职业的几率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进一步的考察发现,这种优势并非存在于所有经历了农转非的群体之中,在幼年至青壮年时期获得城镇户籍的人,其未来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发展优于非农转非群体,而在青壮年期之后获得城镇户籍的人口则很可能成为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底层。我们因此得出结论,城镇户籍的开放可能只是有利于特定的群体。
「关键词」农转非;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职业获得
全文请下载附件
- 最近更新
-
-
11-18冷涛、魏姝:信息技术创新:中国政策试验实现转向的重要推手
-
03-18社会经济史视野下的中国革命
-
03-16张玉林:大清场:中国的圈地运动及其与英国的比较
-
12-29谢桂华:“农转非”之后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研究
-
11-16个体化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
-
11-16反抗符号:山寨消费与消费政治
-
- 本类推荐
-
-
11-18冷涛、魏姝:信息技术创新:中国政策试验实现转向的重要推手
-
03-18社会经济史视野下的中国革命
-
03-16张玉林:大清场:中国的圈地运动及其与英国的比较
-
12-29谢桂华:“农转非”之后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研究
-
11-16个体化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
-
11-16反抗符号:山寨消费与消费政治
-
- 本类排行
-
-
11-18冷涛、魏姝:信息技术创新:中国政策试验实现转向的重要推手
-
03-18社会经济史视野下的中国革命
-
03-16张玉林:大清场:中国的圈地运动及其与英国的比较
-
12-29谢桂华:“农转非”之后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研究
-
11-16个体化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
-
11-16反抗符号:山寨消费与消费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