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
  •  2017/11/19  点击:(596)  评论:0

    王云骏:和谐社会的政治承诺危机及其防范——非政府组织...

    摘要: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社会分化的现实状况下提出的,它是社会分化过程的有机延续,是对社会分化过程不合理现象的修正,而决不是对于社会分化的否定。因此,和谐社会作为一项政治承诺,很可能由于被曲解而产生诸如平均主义、政府依赖等危机现象。作为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种机制”,非政...阅读全文>>
  •  2017/11/19  点击:(550)  评论:0

    王云骏:合法性生长的土壤:共产党执政体系的社会基础

    摘要:政治合法性关涉政治制度的尊严,社会转型对中国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提出了挑战。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执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面对社会转型导致的合法性挑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遵循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规律,通过明确定位、活跃组织、开放空间、宣传动员等途径,催生新型社会结构...阅读全文>>
  •  2017/03/11  点击:(721)  评论:0

    肖唐镖:人际网络如何影响社会抗争动员——基于混合方法...

    【摘要】 以混合方法讨论我国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社会抗争动员的影响可知,当下,我国社会的群体抗争动员结构尽管也存在“组织”“空间”等因素,但实际上均以人际关系网络为其支配性基础,这与西方社会以组织、网络和空间等因素多元组合的社会运动动员结构既有相近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阅读全文>>
  •  2015/11/26  点击:(974)  评论:0

    多渠道强干预、框架与抗争结果——对40个拆迁抗争案例的...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政治的特点提出理解抗争成功的探索性分析框架,指出政治机会与框架对抗争结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客观的”政治机会不仅包括中央干预,还包括央媒支持性报道和有利的制度框架。文章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2003-2012年40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拆迁抗争案例进行系统的...阅读全文>>
  •  2015/11/04  点击:(1115)  评论:0

    肖唐镖:中国农民抗争的策略与理据——“依法抗争”理论...

    *   本文的初版刊于景跃进、张小劲和余逊达主编的《理解中国政治——关键词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其修订版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内容摘要】在近些年有关中国民众抗争政治的研究中,“依法抗争”理论最具竞争力,得...阅读全文>>
  •  2015/10/09  点击:(974)  评论:0

    掣肘与矫正:中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十年发展省思简

    【摘要】 2005年以来推行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践,开启了中国政府公共部门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的序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逐步演变为一项具有政治前瞻性的社会风险治理制度安排,同时也是推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及政府依法行政进程的有益探索。然而,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的有机系统组成,实践、制度和...阅读全文>>
  •  2015/10/07  点击:(1009)  评论:0

    冯仕政:社会冲突、国家治理与“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演...

        摘要:“****件”是国家赖以布局维稳工作的中心概念,因而是观察维稳政治形成和变迁的重要窗口。本文试图揭示该概念的形成、演变,以及造成这一过程的社会逻辑和机制。研究发现,1949年后,****件作为一种现象早已有之,但“****件”概念直到1994年才诞生。并...阅读全文>>
  •  2015/09/16  点击:(841)  评论:0

    肖唐镖: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

    【摘要】 本文依据“农民行动的信念基础”的描述和理解框架,从农村社会心态与行动的视角观测和分析衣村政治稳定形势。田野资料显示,农民和基层干部对党和政府的权威有较高的认同,但对晚近的干部、对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却认同较低;对自身生活的改善有较高的认同,对国家未来发展较为乐观,但对...阅读全文>>
  •  2015/03/07  点击:(1182)  评论:0

    肖唐镖:当代中国的“维稳政治”:沿革与特点

    【摘要】本文从历时与横切视角,集中讨论了我国政府的“维稳政治”。近三十余年来,政府维稳已逐步脱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政法体制的总体框架,走向了“全面维稳”体制。这种全面维稳的回应体制是一种“全员动员”体制,在缺乏应有的法律指引和专业规范条...阅读全文>>
  •  2015/02/07  点击:(882)  评论:0

    当代中国抗争政治兴起的转型背景——一个结构分析的框架...

    【摘要】 抗争政治的兴起,与国内社会经济转型息息相关。但若将后者的影响简单归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反应,如"人均GDP发展水平关键期"或基尼系数的影响,而不深究其背后机理,就易于成为转移责任的托辞。实际上,社会经济转型对民众抗争的影响,系通过"决策机制"、"政策执行机...阅读全文>>
  •  2015/01/04  点击:(497)  评论:0

    苗红娜:社会冲突治理中的法团主义策略及其在中国的适...

    【摘要】 二战后法团主义的复兴与社会冲突治理密切相关,其在结构、功能及行为上都显示出对社会冲突的回应。基于法团主义治理策略在东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示范效应,现有研究将其用于分析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和政企关系。然而,由于法团主义概念界定的模糊性和中国政治经济环境的独特性,导致法团主...阅读全文>>
  •  2014/10/17  点击:(598)  评论:0

    冯仕政:人民政治逻辑与社会冲突治理:两类矛盾学说的...

    【摘要】毛泽东的两类矛盾学说一直是当代中国社会冲突治理的指导思想。从历史上看,该学说在实践中有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反差极大的表现。本文致力于将这些表现统一起来解释,以探寻该学说在实践中发生变异的规律。本文认为,中国政治体系构造和运作的基本逻辑是人民政治逻辑。基于该逻辑,国家一方...阅读全文>>
  •  2014/10/10  点击:(548)  评论:0

    中国西部农村教师维权行动分析

      原载《****件研究:中国社会稳定研究论丛(第二卷)》,肖唐镖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西部甲省20个县、50个乡镇学区的抽样调查,对2000年-2006年间农村教师的集体性上访行动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地调查经验,尝试总结教师群体维稳的若干经验教训。研...阅读全文>>
  •  2014/09/25  点击:(939)  评论:0

    群体性事件的情感逻辑——以DH事件为核心案例及其延伸分...

        摘要:关注情感的机制是理解当下中国****件的重要视角。通过对DH事件的分析及延伸性讨论,本文指出,因表达不畅所致的弥漫性民怨及民众对不满的道义建构,使情感成为主导****件发生与演进的最重要机制。而情感之于****件的逻辑性支撑主要表现为情感宣泄和情感管理,前者是针对权力...阅读全文>>
  •  2014/08/29  点击:(874)  评论:0

    王利平:维稳时代的终结与反思——以基层社会治理困境为...

         学者崔卫平在《维稳年代的政治》一文中指出:“将来的人们会用什么来称呼我们这个年代?‘维稳’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维稳年代’会变得如同‘大饥荒’、‘文革’、‘改革开放’一样,用来标明某个历史时期。” 20世纪89以后,...阅读全文>>
  •  2014/06/22  点击:(561)  评论:0

    关凯:被污名化的“边疆”

     在这个发展的年代,“边疆”正成为当下中国最为纠结的政治与社会议题之一。     导致这个议题不断升温的刺激物,一方面是频发的暴力,另一方面则是发展本身的困境。前者使主流社会对于边疆的印象,渐趋负面化,“边疆”似乎已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难以治愈的痼疾;后者则显...阅读全文>>
  •  2014/06/22  点击:(500)  评论:0

    罗志田:科研经费不应是反腐的主要对象

       对研究经费的最好管理,是看能否产生出优秀的研究成绩,而不是看使用的细节。   前两天参加一个讨论研究生授学位的委员会,会上有老师说,一些大学已禁止博士生导师参加答辩委员会,还有一些大学甚至禁止博士生导师出现在答辩现场。我当时就说,这表明这些学校的学风都很差,且规定越严...阅读全文>>
  •  2014/06/18  点击:(732)  评论:0

    龚浩群:社会变动之林:当代泰国公民身份的重构

    一、引言:现代国家的公民身份困境与重构动力     公民身份建构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永恒主题。现代国家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社会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将表现为公民身份建构过程中遭遇的各种挑战和重构实践。公民身份内在的普遍性要求和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动态态势,决定了公民身份绝不是一个凝固的权利体...阅读全文>>
  •  2014/06/18  点击:(766)  评论:0

    金国华: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在这期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其中一些矛盾会以突发性****件的形式爆发,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 ****件属于集群行为的一种,是...阅读全文>>
  •  2014/06/08  点击:(536)  评论:0

    赵刚:民粹文革十五年:重思红衫军及其之后

        2006年9月9日,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上,出现了气势如虹的红衫军,此后持续一个月,红衫军士气不退新闻不断,一直为全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所瞩目。这个运动直到10月10日的“围城行动”动员高峰之后,无以为继、陡然势消,迅速淡出社会视野。涓滴成流乃至一时澎湃出山的红...阅读全文>>
最近更新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地址:中国南京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圣达楼)  邮编:210023 电话/传真:86-25-********
版权所有: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苏ICP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