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

金国华: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

时间:2014-06-18  作者:金国华,连淑芳 ,姜珊  来源:网络转载  查看:240  评论: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在这期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其中一些矛盾会以突发性****件的形式爆发,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 ****件属于集群行为的一种是相对自发的、不可预料的、无组织的、在不稳定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和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目前,在我国****件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预防处理这些突发性群体事件,已成为政府维护稳定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正确认识和把握突发性群体事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护人民利益,保障经济和社会顺利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

1.1 对基本生存需求的维护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行为内在的驱动力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且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认为这些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具体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们依次成金字塔式排列,其中生理需要位于底层,需要层次越低,对于个人生存越不可缺失,其行为动机和驱力也越大。

    当前,一些群体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受参与者基本生存需求的驱动。据调查,目前城市****件主要起因于企业改制、职工下岗、拖欠工资和养老金、再就业、乱摊派、乱收费、干部违纪、供水供电、城市拆迁安置、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其中以城市拆迁安置、企业改制、职工下岗、拖欠工资和养老金等问题最多。以房屋拆迁引发的****件为例,一些地方为了完成市政建设任务,在未做通房主工作之前强行进行拆除,与此同时,安置房不能按时到位,拆迁赔偿与房主要求相差甚远,医保、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长期得不到不落实,致使部分民众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等得不到保障。由这一原因导致的****件成为了一种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民众想通过该手段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

1.2 偏见或归因偏差导致不信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分化。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富者更富、穷者更穷,资源富足的上层强势群体与资源贫乏的下层弱势群体之间的距离日益加大。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分类理论,人们通常会把社会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大阵营——我们和他们,即人们看待别人的时候要么把他们看成是属于本群体的(内群体),要么就把他们归属于其他的群体(外群体)。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在对待内群体的成员和对待外群体的成员的感情和信任是截然不同的。人们会以友好的眼光看待内群体的人,而对待外群体的人的态度则消极得多。这种现象在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间的表现尤为明显。以干群关系为例,有学者提出,我国部分地区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紧张,对地方政府缺乏信任。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和不信任对****件的发生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件的参与人员主要来自利益相对受损的社会底层群体,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认知上的偏见诱发情绪上的偏激,随着贫富悬殊的拉大,弱势群体很容易滋生被剥夺感,认为本该自己拥有的资源被强势群体剥夺占有,由此引发对强势群体的不满、愤怒与怨恨等消极情绪;其次,偏见常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一旦利益受损,很容易将政府或其他强势群体当作“替罪羊”,将其当成发泄、攻击的对象。

    用相对剥夺感和基本的归因偏差这些心理机制能够较好地解释****件的形成过程。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论,然而由于受认知的局限以及动机、欲望、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归因并非总是纯粹理性的,归因的结果也并非完全准确,可能存在一些错误或偏差。一种基本的归因偏差是,当事件的结果是消极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将他人行为归因为内部特征而忽视个体周围环境的因素,而对自己行为的归因,往往

忽视其内部的影响因素,倾向于从社会环境方面寻求行为结果的解释。当前一些****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部分群体利益受损。从归因偏差的角度看,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往往不是从秉赋、素质、机遇等自身内部寻找利益受损和挫折的原因,而是把利益受损和挫折的原因归结为制度不公等客观的环境,因而产生社会不公感和挫折感,形成仇富、仇官等不满的社会心态,失衡的心态和怨恨的情绪会积压,并不断扩散蔓延,久而久之,会从不满、愤怒到失控,最终酿成群体

性事件。

    我国政府及其官员中有一些害群之马,此类干部素质低,工作能力差,群众观念淡薄。有的领导干部有官僚主义,对民生问题表现出漠不关心的官老爷态度;有的干部遇到困难不做深入的思想工作,而是摆架子耍威风,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靠权力压人,激化矛盾;有的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使得群众对政府和领导干部产生了不信任感。干部冷落了群众,群众对干部便会产生逆反心理,工作上不支持,致使政府倡导什么,群众怀疑什么,政府抑制什么,群众仿效什么,

这样很容易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氛围。例如,2012 8 26 日,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杨达才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因面含微笑被人拍照并上传到互联网,此事引发争议并被网友指出杨达才有多块名表。随后,杨达才又被曝出拥有价值十万多元的眼镜和名贵腰带,再次引发热议。再如,201209 21 日,陕西省研究决定:撤销杨达才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而杨达才被双规后的调查显示,现金存款超1600 万,

这种个别官员的腐败行为严重影响了群众对领导的信任。近年来,官二代的种种

行为也同样让群众对领导的态度越发消极。2010 10 16 21 40 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辆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的陈姓女生于17 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生命危险。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 此事一出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许多网友借此表达了对这句话的反感。除此之外,部分官员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偏向权力和财富,而不是按照法律和真相办理,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人们认为有事政府也不可能较好地解决,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

1.3 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个人受到外界群体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在不作独立思考和缺乏分析的情况下,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个体之所以从众,是因为群体行为是个体行为的参照,个体对偏离的恐惧,也是个体与群体融合的需要。个体看到很多人参与一件事,可能会不由自主参与进去,可能认为既然身边多数人参加了,如果我不参加,别人会认为我是异端者,会受到排斥和打击,为了不被群体孤立,于是会加入到****件中。在****件的诱导发生过程中,从众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件的酝酿、发生、发展来看,事发之初,参加人员较少,很多人不明事情真相和性质,持盲目观望态度,没有主动参入的强烈愿望;其后,随着参与人员的逐渐增加,在群体的舆论、气氛和压力下,人们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观点而与群体的多数人意见相一致,思想上无主见,行为上随大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例如,2012 9 15 日,伴随着钓鱼岛事件的升级,西安、青岛、长沙等多个城市发生了多起民众的保钓示威行动,其间一些非理性的抗议活动也屡有发生,抵制日货的民间情绪高涨,甚至有人当众焚烧或打砸日系车,某些地方还发生了袭击日本人的过激行为。民众在游行过程中的过激行为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群体行为影响而从众的结果。

    另外,发生群体行为时,人们不仅仅会盲目从众,还会发生社会比较与竞争,大家都希望在他人面前表现得更加勇敢无畏。平时行为谨慎、思想保守的人在群体中很容易改变态度,朝着冒险的方向发展。例如,你敢推翻执法车辆,我就敢点把火烧掉它,你敢推蹭执法人员,我就敢殴打甚至打死他,冒险行为逐渐转化为犯罪行为,导致事态恶化。

1.4 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是不会出现的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中个体的判断力会降低。在去个性化的情境下,人们常常摆脱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表现出越轨的行为。去个性化包含两个重要特征:匿名和责任分散。正是由于匿名的存在,人的自我知觉和焦虑减弱了。在****件中,参与者作为该群体的一分子活动,其行为被

群体共同行为所同化,个体单独行动时存在的对危险的恐惧心理会转移或消失。也就是说,参与者自我感觉是匿名者,彼此互不认识,不知底细,自我约束放松,责任感下降,从而导致大量非理性行为的产生。正是因为匿名情境的存在产生了法不责众的心理,诱发了大量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在****件中,以共同兴趣、目标、利益为中心构成的人群,随着情绪感染与行为的

增强,个人完全失去了独立人格,而以集群行为为中心,融合到人群的狂热情绪之中,于是通常会有打、砸、抢、烧行为的发生。

    责任分散是指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责任明确指向他个人,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

的心理代价;如果有许多人在场,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群体背景会直接导致个人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责任意识下降的直接结果,是使人们的冒险性行为得到鼓励。****件参与者敢于做出平时不敢表现的行为来就是因为参与者感到反社会行为是以整体出现的责任落在众人身上或分散在每个个体身上个人不会承担因集群犯罪行为造成不良后果而招致的惩罚即使惩罚也不会对参加的每个人都加以处理因而解除了个人对行为的责任感放纵言行恣意妄为,无所顾忌。

1.5 流言

    流言是一种在社会大众中相互传播的关于人和事的没有确切依据的信息,是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家将传言分为流言和谣言,两者都是在社会大众中相互传播的、无根据的不确切信息,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属无意识传播,而后者则是有意识地捏造,一般怀有恶意, 为的是造谣惑众。流言的传播机制有三种:一是削平,即对传言的信息在细节上进行筛选,保留重要的细节,无关紧要的细节被去除,传言从而变得简短好记,更利于其广泛传播;二是磨尖,即一些与传言主题密切相关的细节得到修饰强化,以引起公众的注意;三是同化,即传言在传播过程,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传言进行修改,使传言打上传播者个人的烙印。

    流言与谣言的产生,常常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一般而言,在社会突然发生事变时是流言与谣言的易发时期。流言与谣言形成并广为传播之后,就会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环境,人们处于这种社会心理环境之中,容易产生一致的认识和共同的情绪。很多****件事态扩大都是由流言和谣言引起的。流言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事件的重要性,事件对传播者越重要, 就越容易被传播;二是信息的模糊性,信息越短缺、越封闭,就越容易被传播。在****件的诱导发生过程中,传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如果无法从正轨渠道获得及时、准确的信息,互联网、手机短信便成了****件舆论传播的发酵场。因为信息鱼龙混杂,人们无法分辨它的真假,尤其是互联网,由于其具有便捷、廉价、超越时空、匿名等特点,甚至可以让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信息的发布者。例如,2009 6 26 日广东***日玩具厂发生一起新疆籍与其他籍员工间的严重群殴事件,致2 人死亡118 人受伤。后经调查,事情起因于该厂原工人朱某不满工厂不跟其续签合约,于是将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写成《旭日真垃圾》的帖子,发表在韶关家园网“市民心声”栏目。帖子中称,***日玩具厂里“6 个

新疆的男孩强奸了2 个无辜少女”,最终酿成这起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

2 针对群体行为的对策

2.1 树立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目前,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不接触群众、不愿意与群众面对面,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与民争利,导致了干群关系十分紧张,人民群众对一些领导干部严重不信任。因此,首先应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地方领导干部的委任制, 逐步实行选举制,使群众参与到干部的选举中来。只有加大权为民所授的力度,才能更好地使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其次,加强廉政建设,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结

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因此,要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 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对那些害群之马要绳之以法,绝不手软。

2.2 切实关心弱势群体,维护社会正义

    由于国家政策的问题、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个人所拥有的资源问题,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形成了一批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基础的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关心弱势群体,坚定地维护社会正义,将有利于底层民众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政府政策的扶助改善生存处境,进而赢得人民对党的领导的支持和拥护。只要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关心和维护,他们就会减少和消除对党和政府的怀疑心理,他们就会相信我们的党

和政府,有事自然就会找党和政府,就不会去谋求通过体制外的其他渠道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2.3 加强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

    传统的信息封闭和压制在当今网络信息社会是不能奏效的,反而起到反作用。在发达的信息时代,谣言可以快速传播进其他人的耳朵里。因此,政府应该针对群体心理,选择信息发布的形式和方法,及时公开信息,让人民群众了解一些事情的真相。一些****件发生的原因就是因为政府信息不公开,造成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也参与进来。政府信息越是公开,越能疏导群众的情绪,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在加强信息公开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培养健康的舆论环境,发挥舆论对群众心理的疏导作用。由于网络言论的隐蔽性,一些人在网络上散布一些不良信息,扰乱视听,对广大网民进行误导,致使一些网民产生从众心理,对整个事件火上浇油, 事件越闹越大。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既要允许广大网民参与讨论,甚至追踪事件的真相,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减少一些不良信息和言论对群众心理和思想的影响。

2.4 要加强特定人群的心理引导和干预

    群体行为都有一个酝酿的过程, 在酝酿阶段往往要经历心理准备和行为预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个具体时空中展开,这就为我们的预测提供了空间。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工作者,在执行法规、政策和上级指示过程中, 要注意观察群众的情绪,****件的当事人,往往情绪激动,容易会做出非理性的举动。这时,基层工作者应及时的安排专业心理医生或经过培训的社会工作者,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尤其对一些****件的核心成员要及时沟通,掌握其心理状态。群众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梳理与引导, 就会引起他们思想混乱和非理性选择,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导致****件的发生。目前地方缺少专门负责群众心理疏导的部门,群众心里有不满,心理出现一些问题没有地方诉说。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意见不能及时沟通,以致形成积怨。一些事件的核心成员由于得不到准确的信息或者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因而产生压抑和绝望心理,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的出现,致使****件的发生。因此,要加强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将其纳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在实用人才培养、网络建设等方面增加投入, 要加强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队伍建设,发挥社会民间组织在心理救助和干预中的积极作用,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 构筑覆盖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心理咨询网络。

2.5 控制群体集聚, 减少从众心理的助长蔓延

     群体聚集,不仅有利于各种流言传播,而且最容易产生“情绪感染”。而要想有效地控制躁动中的群体,不能单靠从外部施压,这会导致群体的进一步团结,也不能依靠以暴制暴,这会导致恶性循环让冲突升级。比较好的办法,要加强对群聚场所的管理,要采取有效措施让非中坚分子离开群体,并打消其他人加入群体的念头,可以根据参与群体事件人群的各种特点, 采取积极措施, 减少从众心理的助长蔓延。一方面, 努力缩小群体规模, 分化瓦解群体阵营。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 削弱群体凝聚力。在制定工作方针上, 要采取团结多数打击少数, 争取温和派、分化强硬派的原则。对于组织者、谋划者、破坏者,必要时采取适当手段依法处置, 以平息事态。对一般群众, 要通过宣传教育、耐心规劝, 使之自觉离去。

 


最近更新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地址:中国南京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圣达楼)  邮编:210023 电话/传真:86-25-********
版权所有: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苏ICP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