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参与

我国政务微博在网络舆论导向中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4-06-19  作者:丁艺;王益民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查看:242  评论:0
[摘  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表示,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而政务微博,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的新型社会管理窗口,是引导网络舆论与舆情,处理网络突发事件方面的主力军。
[关键词] 政务微博;网络舆论导向;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公民文化的一部分,[1]网络舆论因此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表示,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而政务微博,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窗口,是引导网络舆论,处理网络突发事件的主力军,为政府引导网络舆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一、政务微博的传播特性与舆论引导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作为传播主体,务微博其具有议程设置的多样性、表达方式的亲民性、传播效果的渗透性的特征。[2]党政机关政务微博的开通,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公共领域,这都使得政务微博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塑造我国公民社会的强大力量。
(一)政务微博的传播属性
  首先,议题设置具有多样性特征。在传播学理论中,传播主体会选择自己所偏好的议程加以设定,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作为听众的广大民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传播主体所针对特定议题提供的信息。但是在微博环境下,传播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传播关系和传播形态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改变了公民的媒介使用习惯。[3]民众可以在更加自由的网络环境中,选择自己选偏好议题加以设置,或者针对大部分人所感兴趣的话题加以热烈的讨论。因而,在微博这一传播媒介下,政务微博也突破了传统政府部门的一般限制,可以相对比较自由的选择议题,与民众进行交流、互动,乃至于引导舆情。
  其次,表达方式的亲民性。政务微博拥有极强的互动性和极高的亲和度,使政务微博明显区别于政府网站、政府问政平台等其他政府信息公开方式。政务微博的亲民性主要体现在传播媒体所固有的贴近大众生活,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语言和传播特质与传播手段。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同部门的政务微博所呈现出来的各自特点也不尽相同,最主要的亲民化的措施就是各自政务微博所具有的个性化倾向,更加贴近民众的需要。
  第三,传播效果的渗透性。有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政务微博来参与政治生活。在微博客环境下,广大网民能够完全自由、自主的表达观点,并通过网络平台的开放性来选取自己所需求的信息与服务。民众在不断获取信息,讨论信息的过程中,民众自觉也不自觉的参与了政治讨论的过程,无形中很有可能会扩大公共领域的范围,进一步促进了公民社会的构建。
(二)政务微博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
  所谓的网络舆情是指各种有关网络的信息、态度、立场的聚合体,这种聚合体在处于较为开放的网络环境之中,会不断地发酵、重组,从而形成一系列具有独特影响力的观点与观念,而这些观点与观念可以对网络聚合体中的听众的是非判断产生极大影响。这就是网络舆论的作用。各级党政部门所开设的政务微博是政府宣传自己的大政方针政策、进行信息公开、促进政民互动、提供面向公众服务的平台,也是政府权威性与服务性在最新的网络领域中的延伸。因而,在提升政府公信力,满足民众的利益诉求,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引导网络舆情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很多人认为政务微博与扩展公共领域有着极大的关系,政务微博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政民互动以及向民众提供面向公众的服务,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政务微博有助于缓解网络舆情中的不满情绪与看法,提升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与公信力,及时有效向民众提供公众服务,实现政民互动,从而消除官民之间的矛盾与误解。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有效利用政务微博在网络舆论平台中收集的民众所提出的相关问题的信息,并针对这些信息对网络舆情做出相应判断,最终采取相应的行动解决引发网络舆情的社会问题。[4]

二、政务微博在网络舆论引导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自身发展问题 :政务微博有边缘化特征
  第一,被动性限制政务微博引导网络舆论。目前,我国政务微博的主要功能还是以政府信息的发布为主,而在发布的信息中,则又以和民生最相关的信息为主,其他信息相对较为缺乏。[5]
  第二,传统理性束缚政务微博引导网络舆论。传统型的束缚主要体现在各党政机关政务微博的发布信息以及处理为民服务、政民互动的过程中,刻板化、官方化的表述很有可能会令广大网民失去对于政府官方政务微博的兴趣,因而相对失去对于广大网民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第三,政务微博的发展不均衡的影响。我国目前广泛存在的“数字鸿沟”对于政务微博的发展有很大的限制。我国微博用户 3. 27 亿,而其中政务微博及政务微博参与者的数量则更少。[6]南方部分省份的政务微博建设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其开通数量超 100 个的省级行政区域排名分别是江苏、福建、广东、浙江、四川、江西,均为南方省份。[7]
  第四,政务微博的活跃度与影响力有弱化趋势。从 2012 年的中期起,新浪、腾讯等主流微博平台的用户数量增长日趋缓慢,在达到峰值后下落明显 ;微博用户的活跃指数也大幅下降。几大主流微博平台的活跃指数总体情况,已经降落到了 2011 年初的水平,距高峰时期持续下滑超过 30%。[8]政务微博在未来也有可能面临发展放缓、活跃度、影响力下降的趋势。
(二)网络生态环境 :网络文明有待规范
   由于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宣传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民众都充分享有发表观点、宣传自己学说与影响力的自由。网络的这种开放性,导致网络的生态环境很有可能会由于某些个人的不当言行,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之下,会造就很多“意见领袖”,所谓的意见领袖在微博平台上具有着
更加重要的影响力与舆论导向能力。意见领袖的对抗性意见很有可能会对于网络舆论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意见领袖所发表的网络谣言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则会对整个网络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三)导向功能问题 :正确舆论引导能力不足   
  首先,网络上的网民“围观”倾向严重。网民在互联网尤其是在微博平台上,很有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过分相信网络上疯传的谣言,客观上助长了网络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某些别有用心的网络水军,很有可能利用民众的围观倾向,达到自己扰乱社会治安、传播谣言的目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生活的各个细节展现到微博上来,一些与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不符的“新风尚”被呈现在广大网民面前。[9]各级党政部门所开设的官方政务微博,作为党和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权威信息、面向公众的服务开放平台,应该在引导网络舆情,维护网络环境安全的进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三、促进我国政务微博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对策
(一)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政务微博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 :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政务微博这一网络新媒体在网络舆情引导,处理网络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深入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务微博队伍,尽快出台相关规定、标准与管理办法,促进管理体制创新,形成政务微博对于网络舆论以及网络突发事件的长效引导、监管体制机制。
(二)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政务微博平台与政府网站深度整合,形成规模效应
   各级政府部门的官方政务微博与政府门户网站都是党政机关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为民众提供基本与增值的公共服务的平台与窗口。党政官方微博主要在于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务的报道与引导,更加突出与民众的互动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微博这一最新传播媒介的传播属性 ;而各党政部门的官方网站,则侧重于向民众提供一个办理事务、查找文件、获知消息的权威平台,更加贴近于民众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面向公众的服务平台。党政部门的微博要充分考虑到本部门的门户网站,加强顶层设计,尽量实现
官方微博与门户网站在功能性上的对接与互补,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用更加明确的体制运作机制,整合各级党政机关的官方微博与门户网站,形成规模效应,更加有力的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三)更加积极主动的了解网络舆情,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与研究
  首先,应该进一步强调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促进大局观、全局观的形成。在进一步促进网络舆情引导、监控、研究的领域内,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及其官方微博应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了解网络舆情,有效的化解各自职能领域内可能出现的网民过激行为与言论,做好舆情的疏导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网络安全与稳定,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其次,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舆情监控网络与应急机制。利用政务微博这一公共平台能够更加有效促进网络舆情监控的日常化、规范化、常态化。建立起网络舆情监控网络与应急机制,一方面更加有助于处置好重大、敏感、舆情偏颇事件,另外一方面,也更既有利于防止网络舆情的不稳定因素进一步演变成为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网络****件[10]。除此之外,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解读、判断、评估与研究,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问题制定相应的应急反应预案,进一步维护互联网的安全与保持社会的稳定[11]
(四)进一步重视对微博运营维护团队的培训,增强政务微博的服务和舆情引导功能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政务微博运营、维护团队的建设。完成组建人员结构合理、组织人事适中,部门协调有力的政务微博运营维护团队。其次,要针对各地区、各部门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务微博管理办法以及工作流程和标准化模板,进一步促进政务微博建设实现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再次,针
对部分党政干部所开设的个人政务微博,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党政干部的培训,促使干部掌握
必要的政务微博工作方法,进一步接近群众、切实落实群众路线。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必要的指导课程,提高部分党政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水平与能力。最后,向政务微博的运营维护团队提供必要的心理学课程辅导,进一步提升公务人员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水平。各级政府部门政务微博的日常运营维护人员需要具有耐心、恒心和责任心,做好民众不满情绪的排解工作。


参考文献
[1]陈俊豪.微博问政与公民文化的发展变迁[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周丽.我国政务微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D].江西财经大学,2012.
[4]庞永真.政务微博应对网络舆情策略优化研究 [D].燕山大学,2012.
[5]宋凌洁.政治微博研究 [D].郑州大学,2012.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
[7]崔德霞.微博公共领域视角下的政务微博发展思考 [D].东华大学,2012. 
[8]敖祥菲.活跃度下滑三成 新浪微博改版阻击微信?[N].重庆商报, 2013(7).
[9]刘菁菁.博客碎片化沟通时代来临[J],计算机世界,2009(10).
[10]丁艺,王益民.政务微博应用与政府形象塑造[J]. 云南社会科学, 2013(4).
[11]孙光宁.公民参与理论视角下的“微博问政”[J]. 电子政务, 2012(4).
 
 
 
 
 
最近更新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地址:中国南京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圣达楼)  邮编:210023 电话/传真:86-25-********
版权所有: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苏ICP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