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探讨
-
王海洲:想象的报复:西方政治学视野中的“怨恨”
时间:2017-11-18 作者:王海洲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 查看:10 评论:0摘要:“怨恨”是现代西方社会所有紧张态势中一个如影随形的主题,它不仅是可供分析和考察的根源性现象,本身更是具有强大解释力的理论路径。源于价值差异的怨恨不仅会导致价值冲突、拒斥价值认同,更为重要的是会以各种具有威胁性甚至破坏性的方式寻求自身价值的确定与承认。因此毋庸置疑的是,在一个价值多元化与政治民主化得到普遍认同的政治生活中,这种怨恨的积聚和表达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及得到明晰的认识,并努力寻求克制怨恨的有效途径,以积极应对危机、减免伤害。这些不仅是西方政治学视野中怨恨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亦是西方社会政治生活中一直严肃对待和广泛探讨的重要课题,能够为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诸多冲突提供富有创见性的参考。
关键词:怨恨;价值生成;政治动员;宽容;共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ZZ007)
全文载《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全文pdf版请点击下载附件。
- 最近更新
-
-
11-19李里峰:从社会科学拯救历史——关于历史学学科特质的再思考
-
11-18王海洲:图像学的政治维度:兼论文艺理论中的“政治”概念
-
11-18王海洲:政治象征理论的钩沉与反思——兼论象征政治学理路的铺设
-
11-18王海洲:论象征的三元结构及其内在逻辑——对象征结构经典模式理论的反思
-
11-18王海洲:国家形象塑造的象征政治学阐释
-
11-18王海洲:论象征的生成机制:从分类到类比
-
- 本类推荐
-
-
11-19李里峰:从社会科学拯救历史——关于历史学学科特质的再思考
-
11-18王海洲:图像学的政治维度:兼论文艺理论中的“政治”概念
-
11-18王海洲:政治象征理论的钩沉与反思——兼论象征政治学理路的铺设
-
11-18王海洲:论象征的三元结构及其内在逻辑——对象征结构经典模式理论的反思
-
11-18王海洲:国家形象塑造的象征政治学阐释
-
11-18王海洲:论象征的生成机制:从分类到类比
-
- 本类排行
-
-
11-19李里峰:从社会科学拯救历史——关于历史学学科特质的再思考
-
11-18王海洲:图像学的政治维度:兼论文艺理论中的“政治”概念
-
11-18王海洲:政治象征理论的钩沉与反思——兼论象征政治学理路的铺设
-
11-18王海洲:论象征的三元结构及其内在逻辑——对象征结构经典模式理论的反思
-
11-18王海洲:国家形象塑造的象征政治学阐释
-
11-18王海洲:论象征的生成机制:从分类到类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