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件研究:中国社会稳定研究论丛(第二卷)》,肖唐镖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西部甲省20个县、50个乡镇学区的抽样调查,对2000年-2006年间农村教师的集体性上访行动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地调查经验,尝试总结教师群体维稳的若干经验教训。研究发现,2002年之后比2002年之前,教师集体性上访发生的地域范围在增加,规模在提高,诉求对象越来越倾向于更高级别的政府权力部门。相对于2002年以前,集体性罢课事件的频率有所下降,但与大规模集体性上访相伴随的罢课行动依然会发生。各类上访的诱因主要围绕教师待遇不合理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待遇相对于行政部门人员待遇的差距逐渐成为上访的关键诱因,而单方面的拖欠工资引起的上访行为明显减缓。集体性上访之所以会加剧,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政府和教育体系内部的利益分配所产生的冲突更为严峻;二是教师集体行动能力在增强。研究表明,单纯依靠增加财政投入,并不能够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
作者简介:刘明兴,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mingxingliu@pku.edu.cn;赵丽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zhaolx0216@163.com.
自90年代以来,由于乡镇政府拖欠农村教师的工资,引起许多地区的农村教师的上访**行为。自农村税费改革伊始,中央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同时,实施了农村教师工资县级统筹,义务教育"一费制"、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等的教育财政改革措施。中央财政增加了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提高了地方政府的一般预算内财力水平。伴随着中央的改革,地方预算内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也保证了农村公办教师工资的即时发放。但是,教师的集体性上访行动却并没有因此而逐渐减缓,在一些地区反而有增强的趋势。特别是自2007年中央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全免杂费政策以来,全国许多省份出现了多起公办教师集体**、罢课的现象。为什么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并没有达到稳定教师队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西部甲省农村乡镇学区的抽样调查,对农村教师的集体性上访行动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简要描述,并结合实地调查经验,尝试总结教师群体维稳的若干经验教训。
…………
三、讨论
自2007年以来,由于全国不同地区的教师集体**行动的加剧,中央加快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提高了公办教师的工资待遇。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部门的压力之下,将少部分的绩效工资发放权下放到了学校。这在短期之内,缓解了冲突。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教师抗议事件的发生还是遵循一定的逻辑,单纯依靠增加财政投入,并不能够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事实上,如果仅仅为了缓解政府、事业单位因为收费而引起的社会冲突(农户和家长因不满高收费政策而采取的上访行动),就限制收费的自主权(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类举措),那么就会恶化政府、教育部门内部的利益分配冲突,导致财政供养队伍内部的不稳定(事业单位内部调节教师收入水平的能力下降,结果导致公务员、公办教师、代课教师之间利益变得更加不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社会维稳目标(控制农户的上访)和政府内部的维稳目标(控制教师的上访)是相互冲突的。对于教育部门的财政集权的程度实际上是在这两个维稳目标之间摇摆。
全文请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