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改革
-
张凤阳:政协委员的“吹”与“说”
时间:2014-03-23 作者:管理员 来源:网络转载 查看:109 评论:0张凤阳全国政协委员(教育界)、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张凤阳两会日记(3月6日)
今天(3.6)下午接受记者朋友采访,最后一个问题很诙谐。记者朋友问:张委员,您知道微博微信上最近流行的一个段子吗?我笑答:不太会玩那种高科技,还真不知道。他主动解释:这些日子北京的天挺蓝,有人调侃说,是“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吹”出来的,您听了别生气呀。
哈哈,怎么会生气呢。如果代表和委员有本事“吹”出一片蓝天,那可就真好了。老百姓讨厌雾霾,代表和委员是一样的心情。今天本组讨论,很多委员都强烈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还应借此倒逼我们的产业升级。事实上,环境治理问题在去年的“两会”上就被代表和委员反复提及,今年的热度更高。看一看总理的报告就清楚,政府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在中国的语境中,“吹”有“浮夸”的意味。以我的现场感受及了解的相关情况,委员的发言是坦诚认真的。政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固应批评,但也不能认为肯定政府治理的成绩就是“吹”。一年来,“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难道我们不应该报以掌声吗?所以,我更愿意换一个词来谈一谈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那就是“说”。
以我的认识,民主政治就是“说”的政治。动不动就拳脚相向,那样的政治很粗野。民主政治之好,就是让各种观点都“说”出来,借助一套制度化的规则和程序,在一个一个节点上,用和平的方式化解或平衡内部分歧。这样的政治才文明。但要使这种文明的政治良性运作,得有一个起码的条件,古希腊人叫做“请提出你的逻各斯”,换成中国式的表达就是请“说”出你的道理。好的民主政治要求以理服人,这同时也意味着,不同观点之间应进行理性的沟通、对话和协商。
在这个意义上,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就是“说”。有人可能会调侃,“说”了又没用,不等于白说嘛。我从第一篇日记开始就一直解释,政协在法理上不是一个决断性的国家权力机关。委员一“说”政府就得听,岂不成最高决策者了?那才是自我膨胀的“吹”。政府对委员的“说”——提案也是一种“说”——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但不管听不听,都得给委员做回复,讲清楚道理,让委员服气。反过来,委员要想使自己的建议被政府采纳,也得抓准问题,出好点子,说透道理,让政府服气。这样,委员的参政议政能力就很关键了。
不由得想起古典民主时期的两个公民训练科目:逻辑学和修辞术。民主政治允许各种观点都“说”出来,凭什么你的观点就能为多数人接受,变成公共选择?首先得懂逻辑,不仅为自己的观点做合理辩护,还要有本事找出论辩对手的漏洞。所以,学会做逻辑分析对参政议政很重要。但是,单纯的逻辑分析不免有些生硬。人是情感动物。要让大家接受你的观点,光做抽象的理性推论不够,还得设法打动人的内心。这就需要掌握些修辞技巧。经验表明,能够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恰当的修饰,使之入耳中听,沁人心脾,对参政议政也很重。如果真的做到情理融贯,你的观点就不愁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古代的希腊民主及罗马共和都讲究这些。
接下来的政协会议要进入大会发言环节。去年的大会发言好像做了网络直播,不知今年是不是一样。如果一样,相信看直播的网友们会发现,那些问题找得准,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动人的发言,一定赢得人民大会堂现场委员们最热烈的掌声。
- 最近更新
- 本类推荐
-
- 本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