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会议
-
中心成功举办“美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研讨会
时间:2015-04-27 作者:管理员 来源: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查看:222 评论:02015年4月19日,第16期政治学研究工作坊——“美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研讨会在圣达楼321室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举办,中心主任肖唐镖教授主持,共有5位师生和10位老师分别围绕五个主题进行了报告与点评。这批报告系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合作项目“中国形象全球调查”的成果,是《美国人对华态度》调查结果的量化分析。该项调查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和杜克大学中国传媒研究中心主持,委托印第安那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执行的电话访谈。研讨会吸引了50余位师生参加,其中既有本学院的师生,也有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外文学院、历史学院等其他院系的同学,还有来自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的学生,以及江苏省检验检疫局的工作人员。
第一个主题《美国民众眼中的西藏与台湾问题》,由吴心喆博士报告,祁玲玲和赵光锐老师评论。吴博士认为,美国民众对于台湾和西藏的印象,是基于个人立场和其所收受的讯息而产生的结果。台湾和西藏也掌握了各自的宣传要点,分别取得美国民众的认同。台湾着重战略意义,西藏着重人权和宗教自由。吴博士给出的政策建议是:中国政府应考虑在对台湾和西藏的宣传策略运用上,明确的区分对中国核心利益是否有威胁部分;其次,应认真看待台湾和西藏在独立问题上的宣传,并逐渐改变美国民众对此问题的认知。祁玲玲老师认为吴博士结合数据分析从历史视角出发的讨论,展示了其严格的方法论训练。但模型中没有涉及教育、党派等变量,数据中政治行为涉及较少,理论和模型有些脱节。赵光锐老师认为,这一主题为了解西方民众的真正心理提供了一个开创性视角和方法,他的建议是:排除惯性认知习惯,把民众与政治家的态度区分开来。石斌老师也对这一主题做了评论,认为西藏成为中美关系的工具,台湾是美国的关键利益所在,绝不会让步。
第二个主题由苗红娜老师报告《美国公众对中国经济发展及中美贸易关系的认知》。苗老师对美国民众的中美贸易及中国经济发展认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就影响美国民众认知的因素进行了OLS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论是:1、美国公众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具有国际竞争力,并且在未来会更具有世界影响力。但对中国经济政策的认知较为“负面”,尤其认为中国存在着对汇率的控制,并通过操纵货币在国际市场中获利;2、对中美关系不同政策优先度的考虑中,强调要促进中美之间的公平贸易,而增加中美贸易则被认为最不具有优先性;3、美国民众对中国经济发展、经济政策以及中美贸易关系的评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其党派属性、政治观念、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评价、种族以及媒体接触和信任具有很强的统计显著性。石斌老师评论认为,对公众舆论的量化分析对于国际政治的研究非常有意义,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崛起”并不相同,“中美贸易关系”与“中美关系”也不能等同。美国学界的观点用三大流派来概括似乎有点过于简化,也不能与民众观点相比。李永刚老师指出,这样的调查研究很有意义,但两波调查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进行,间隔时间较短。赖静萍老师提出:文中六个假设的理论依据解释不够,应当强化。
由2013级硕士生侯黛竹和吕书鹏博士后共同负责的第三个主题是《中美民众的传统价值观比较——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为中心》。报告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研究假设:1、人口学因素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种族、党派等会影响中美民众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态度;2、新闻媒介接触会影响中美民众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态度。他们的结论是:1、中美两国民众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民众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高于美国民众;2、美国民众的价值观不是简单的个人主义,而是既包含个人主义又包含集体主义的复合型价值观;3、家庭在中美民众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4、美国民众和中国民众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受到不同人口学因素的影响,但二者均表现出代际差异;5、大众传媒会影响中美民众的集体主义价值认同。张凤阳老师认为这项研究的结论破除了固有的标签,很有价值,但建议补充关于中美文化研究的参考书目,并考虑从国家共同体、政制安排和社会治理等方面考虑测量的层次和区隔。赖静萍老师认为:应该对假设进行理论阐释,在结论部分还可以在更高的层面进行讨论。也有学生提出了代际差异的问题。
第四个主题《中美民主观比较》由吴心喆博士负责报告。他认为,美国和中国的民主在理论和官方论述层面上截然不同,美国民众对民主价值的认同度很高,中国民众对于民主的看法则相当偏重现实考虑。中美民众对于彼此的民主互不了解,但对中美两国民众来说,民主原则却是一致的。数据显示,中国民众目前在民主原则上的需求,都是可能改变目前政治结构的要求,随着此一要求的升高,势必会影响未来中国特色民主的走向。闾小波老师对不同议题设置的两套问卷上能否进行对比提出了疑问,对论文的写法也提出了建议,并从历史的角度对中美两国的民主价值和民主实践进行讨论,认为美国民主历史长,是一种价值追求,而中国民主则是工具性,是“被民主”的过程。两国在民主价值的追求中也存在差异,美国追求自由主义,而中国更强调民本主义。李里峰老师则提请考虑对民众的定义、民主的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等问题,要考虑分析数据库所面临的局限。张凤阳老师建议对民主和自由进行深入解释,并用强度验证政治文化的生态。
2014级博士生王鑫报告了第五个主题《美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数据分析发现,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在选举年,好感度会更低;个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和中国自身的实力共同构成了美国民众对华好感度的解释因素。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何成洲教授建议进行跨学科研究,并优化论文的结构。王海洲老师认为,应该对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解释,深化对数据的分析和讨论。两位点评老师对中国的发展能否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优化存疑,建议文章对于政策建议部分再度斟酌。
在4个半小时无间断的专题研讨结束前,张凤阳教授和肖唐镖教授分别发表了小结感言。他们认为,虽然点评的诸多老师和参会的大多同学并不从事严格的定量研究工作,但大家对五个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报告进行了高质量的讨论,提出了十分精彩而宝贵的意见,可见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研究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在理论上是相通的,应当继续加强沟通和交流。
- 最近更新
- 本类推荐
-
- 本类排行
-